|
|
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历史 > 刘熙载与龙门书院

刘熙载与龙门书院

关键词:刘熙载与龙门书院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泰州记忆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rwtz.t56.net
  • 感谢 jsxinghua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963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刘熙载与龙门书院
钱艺兵
 
    刘熙载,扬州籍兴化人,清代文学家。任翰林院庶吉士、广东学政等职时,廉洁奉公,“贞介绝俗”。后挂冠离职任上海龙门书院山长,著书立说,传道育人,使龙门书院走出许多在政治上和学术上有相当成就的人物。
  胡适晚年在口述自传中特别讲起:“经过慎重考虑之后,父亲于1868年春初进入“龙门书院”。该院山长(院长)刘熙载先生是当时扬州有名的经师,在这位了不起的刘山长教学下,同学之中后来有许多在政治上和学术上有相当成就的。”
  深受胡适父子尊崇的刘熙载(1813-1881)系清代文学家,字伯简,号融斋,晚号寤崖子,时扬州籍兴化人,道光进士,官至左春芳左中允、广东学政等,后主讲上海龙门书院14年,他是我国十九世纪时期的一位杰出的的文艺理论家和语言学家,被称为“东方黑格尔”。



“性静情逸”匾
 
  “厨子翰林”
  品学纯粹以身为教

  刘熙载一辈子都与教育结缘。道光二十四年(1844)春,赴京会试,中进士,以文章与书法皆优,任翰林院庶吉士,授编修。咸丰三年(1853)奉命值上书房,为皇室子弟讲学。刘熙载虽为诸王子老师,但因清正廉洁,不接受馈赠,以至于大风雪天无钱雇车,步行跌倒,弄得衣服又脏又破,连上班的工作餐也是自带,太监们背后叫他为“厨子翰林”,他也毫不在意,一笑了之。一日,咸丰帝突然查访,见刘熙载衣服虽旧,但精神充溢,讲学博大之至,十分欣喜,遂亲书“性静情逸”四大字赐之,以示嘉奖(咸丰帝亲书匾额现挂在刘熙载故居,即兴化市小关帝庙巷3号的前厅内)。
  同治三年(1864),刘熙载被任命为广东学政,这是一桩被时人艳羡的号称“美官厚禄”的肥差,据《国闻备乘》载:“翰林仰首望差,阅三年得一试差,可供十年之用;得一学差,俭约者终身用之不尽。”然而,刘熙载廉洁奉公,“贞介绝俗”,“视广东学,一介不苟取”(萧穆《刘融斋中允别传》)。甚至连所巡历各州县应得的考场费、免费提供的许多设备用具也一概拒之。刘熙载有做人的准则,洁身自好,不逢迎巴结,蝇营狗苟,《国史·儒林传》称其:“品学纯粹,以身为教”。这样不入流的“另类”做法,自然让其难以在官场容身了。
  其实,刘熙载对仕途的失望由来已久,早在道光十九年(1839)中举的那一年,林则徐眼见国危民弱,忧心如焚,向道光帝上了一道著名的奏折,痛陈若再让鸦片泛滥,几十年后中原将“无可以御敌之兵”,“无可以充饷之粮”,并以禁烟钦差大臣的身份慷慨前赴广州。然而,上任只有一年半,虎门点燃的销烟烈火余热未尽,便被贬到镇海,道光二十一年(1841)7月,又被“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”。林则徐的遭遇深深地触动了刘熙载的心灵。公允地说,他本有意于“达”,却又身逢末世,深感力挽狂澜之不能,失望于“达”,同治五年(1866)广东学政任期未满的刘熙载再也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与腐败,毅然挂冠离去。
  书院山长
  以德立学务实求真

  辞官不久,刘熙载应上海道台应宝时之聘,到上海龙门书院担任山长。上任之后,即以书院为家,“与诸生讲习,终日不倦。每五日必一问其所读何书,所学何事,讲去其非而趋于是。两夜或周视斋舍,察诸生在否”(俞樾《左春芳左中允刘君墓碑》)。作为学者,刘熙载不仅认真教学,而且挤出时间著书立说,他的学术贡献涉及经学、文艺学、文章学、语言学、教育学,甚至数学等方面,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他在《艺概》和《游艺约言》中对文艺创作、文艺理论与批评、文艺发展史所作的精辟论述。他非常重视艺术家的主体修养,并认为“诗品出于人品”,作诗作文。不仅要有高超的艺术修养,更要有高尚的人格修养。在胡适父亲胡传的回忆录里,记载了当时书院的生活,特别是一些同学之间的交往与学习的经验。胡传“对这位了不起的刘山长的教学方式也有所记载。所有在书院受课的学生,每人每日都得写一份“日程”和一份“日程”。前者记载为学的进度,后者是记学者的心得和疑虑。为这种“日程”和“日程”的记述,该院都有特别印好的格式,按规格来加以记录。”这些“日记”和“日程”均保留给子女了,据胡适回忆:“其中有趣而值得一提的,便是这印刷品的卷端都印有红字的宋儒朱熹和张载等人的语录。其中一份张载的语录便是:"为学要不疑处有疑,才是进步!"这是个完全中国文明传统之内的书院精神。”
  胡传于同治十年(1871)离开书院时,刘熙载再三嘱咐他:“为学当求有益于身,为人当求有益于世。在家则有益于家,在乡则有益于乡,在邑则有益于邑,在天下则有益于天下。斯乃为不虚此生,不虚所学。不能如此,即读书毕世,著作等身,则无益也。”在刘熙载的这种务实求真的办学理念的引导下,龙门书院的学子们理学、经学、史学、天文历算、古文诗词等等,各擅其长,“而仅仅工于时文,专揣摩举子业者,皆瞠乎其后”。也就是说,龙门学子们对科举并不热心,以胡适父亲为例,“他因为十分聪颖,所以被家长长辈特地选出,专心读书,以便参加科举,实是不得已而为之。”(胡适《我的父亲》)既然这些龙门学子不热心科举,那么他们在龙门学院干什么呢?追求学问并躬行践实。据胡传记载,他们同学之间相互研究,讨论学问,常常“审问明辩,恒龈龈彻夜,不尽其蕴不止。”正是这种对知识的孜孜追求,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,使龙门学子中许多人成为国家的栋梁。例如胡传对我国边疆的考察,成为珍贵的地理资料,他出任地方官被誉为“能吏”;他的同窗好友张焕纶(字经甫)创办了正蒙学堂(后改名梅溪学堂,胡适曾在此就读),后又担任南洋公学首任总教席,为中国教育走向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  刘熙载一生桃李满天下,但因积劳成疾,于光绪六年(1880)病倒在龙门书院的讲台上。由于思念故乡,兴化友人从江南制造局借了一条小火轮拖着木船把他送回原籍,翌年3月2日卒于青桐书屋。刘熙载逝世后两年,日本学者冈千仞(1833-1914)到中国参观访学,抵达上海后慕名专程来到龙门书院,于光绪十年(1884)5月24日的日记中写道:“抵龙门书院,其设科,一以经史、宋学为主。赠刘(熙载)著书六种。”日记在日本报纸上公开发表,引起了日本教育界的关注。


龙门书院旧址-上海龙门村
 
  前不久,笔者去沪开会,抽空寻觅龙门书院,不料,该院已于1927年与江苏省立商业学校合并成为江苏省立上海中学,后上海中学迁往新址,旧址建成民居,名龙门村,该村经有关单位评定为近现代优秀建筑,现政府予以保护。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13331038562 传真:13331038562 邮箱:94190795#qq.com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