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历史 > 魏源与兴化治水

魏源与兴化治水

关键词:兴化治水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魏源与兴化治水
夏红卫 
 
    魏源(1794-1857年),原名远达,字默深、墨生,湖南邵阳(今属隆回县)人。道光二年(1822年)中举,二十五年中进士。曾任东台知县、兴化知县,官至高邮知州。作为清道光年间经世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,他与林则徐、龚自珍等人极力反对封建理学脱离实际的弊病,呼吁除弊兴利,提倡经世致用。兴化为官三年,治水是其经世思想的具体体现和实践。
    风雨泥潭保五坝
    魏源自幼家境贫寒,深知民间疾苦,中国儒家传统的民为邦本思想对其影响极深。东台任知县时,他曾在县衙庭柱题联“上有青天,一片冰心盟上帝;民皆赤子,满腔热血注民瘼”来勉励自己。
    道光二十九年六月,魏源任兴化知县。赴任时,适逢连旬暴雨,高邮河湖暴涨,水势险恶,运河东堤归海五坝,险象环生。河督拟开五坝。时值新谷将结实,一旦开坝,则里下河七州县必遭水灾,尤以兴化为重,即可能出现“一夜飞符开五坝,朝来屋上已牵船,四舍漂沉已可哀,中流往往见残骸”的悲惨景象,下河民众纷纷集结运堤保坝。
    魏源到任后第四天,即赴高邮各坝,一面组织士兵、农民日夜守坝,一面连夜赶往扬州,请求两江总督陆建瀛速开沿邵北至清口(今属准阴)运河东岸二十四闸,分路泄洪。提出,即使开坝也要等新谷登场之时。陆氏答复:可保则保,毋许擅开。于是魏源亲率民工坚守东堤,护堤保坝。是时,风雨加交,湖浪汹涌,堤将溃决,河员执意要开坝,魏源伏堤上哀告上苍,愿以身殉。屡被巨浪冲漂,双目红肿如桃,百姓劝其休息不应,直至风平浪息。守坝至立秋,启坝迟逾半月,下河七州县新谷幸得丰收。
    为颂扬魏源为民保坝的功绩,兴化百姓把秋后登场的早稻称之为“魏公稻”。有人提出拟筹建魏公生祠。魏源知此事后,严令禁止,他认为民富社才安,民强国才盛;兴化本穷乡僻壤,灾害连连,大兴土木,必劳民伤财,耗资贱劳,因而建生祠一事万万不可取。
    调查分析探成因
    兴化任中,魏源汇阅兴化历代治水资料、案卷图说,进行分析研究。据统计,从1440-1630年的近200年间,兴化共发生水灾29次,平均每6年左右一次。从1644-1849年的200年间,共发生水灾55次,平均每4年发生一次水灾,其中道光元年到道光二十九年,兴化水灾次数竟达12次之多,平均每两年多就有一次。魏源对此曾慷慨陈词“无一岁不虞河患,无一岁不筹河费,前代未之闻焉”。
    是何种原因造成兴化水灾如此频繁?为探求水灾之成因,他身着素服,跋山涉水考察里下河地区水系来龙去脉,走访兴化各地及周边州县,了解河情水势,水患灾情,堤防状况,地形地貌,向沿途有治水实践经验的人咨询请教。他指出“行”才是知识的真正来源,而不是在书本之中,“不行”就得不到有用的知识。经过长达数月实地调查后,他认为兴化水灾的成因主要是:
    其一,兴化地处里下河腹部,北临淮河,西靠运河,高宝、洪泽两大湖在其西。每属秋汛,淮水涨,水灾势所必然。黄河夺淮之后,淮水逐渐南下,运河东堤时有崩决,里下河遂成为淮河下游滞涝泄洪区,淮河洪水走廊。
    其二,运河东堤上建有“归海坝”,即昭关坝、车逻坝、五里中坝、南关坝、南关新坝等五座减水坝。均用条石砌筑,长20余丈至60余丈不等,上加封土,常年封闭,泄洪时,按河员与流域内各县议定的“水志”开坝,水退再堵。但由于大坝年久失修,对于洪水的抵御能力大大减弱。历任河员因害怕大坝被洪水冲决,难咎其责,往往提前开坝。造成兴化每年都有大片即将登场的早稻被淹。
    其三,运河漕运是历代粮食、海盐和各类货物的主要运输渠道,经济的大动脉,对当朝的经济繁荣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。黄河夺淮以后,泥沙俱下,运河河床逐渐淤高,运河壅阻,漕运十分困难。每年汛期,运河水涨,正是漕运的大好时机。为保漕运畅通无阻,运河漕运官员们往往将运河东岸的二十四闸(原未开坝以前预筹宣泄之地)全部关闭。这样就导致水势渐涨,一旦危及东堤安全,只好开坝泄洪。
    其四,兴化地势低平,起伏小,形如侧釜,俗有“锅低洼”之称。境内湖荡密布,沟河纵横。每年汛期,降雨又比较集中,外洪内涝,四水投塘,洼地涨水迅速,兴化入海河道又蜿蜒曲折,障碍重重,下泄缓慢,排水困难。
    献计献策治洪水
    魏源在进行认真查勘以后,写成《上陆制府论下河水利书》陈述里下河河防意见,提出“人定胜天,造化在我”的口号和一系列务实的主张及措施。
    一是加固东堤,以防忧患。东堤是里下河抵挡淮河洪水的屏障。要使里下河汛期之间,免受洪涝之害,须补修加固东堤,提高东堤的抗洪水能力。于是他提出“今欲为一劳永逸之计,必须完补石工,改用田土”“补砌条石,加桩灌汁,方期保固”以解决历代地方官员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,浮于治标的做法。
    二是培筑西堤,以水抵水。魏源认为里运河东堤前无外障,后无倚靠,每年防洪东堤是愈筑愈高,而愈高则愈险,何能御风浪之冲。惟在东堤之外培筑西堤,远胜东堤一面空虚,且西堤筑成后两面皆水,以水抵水,即水漫过西堤,其东堤并不吃重。获拨款后,魏源即离开兴化,总督运河西堤工程。
    三是西水肥田,节令开坝。不但东台、盐城、阜宁海卤之地咸,全恃西水泡淡,始便种植,即高邮、泰州、兴化……亦赖西水肥田,始得膏沃。凡西水所过之地,次年必亩收加倍,如年年全不开坝,则下河田日瘠,收日欠。为此魏源建议每年都要开坝,只是要按节令开坝。他认为“开坝于立秋前,则有害无利;开坝于立秋后处暑前,则利害参半;始开坝于处暑以后,则不惟无害而且有大利。”他把处暑以后开坝的建议奏明道光帝,获允,勒石坝首:以后湖涨,但事筑防,不准辄议宣泄,每年必须等到秋谷登场,方可启坝。
    四是先闸后坝,分洪减压。为保漕运,每年汛期,运河水涨,必形成漕运官员封闸与地方官员里运河东堤保坝之间的矛盾。由此魏源建议,开坝前须先启闸,以减轻洪水对里下河的压力。在兴化为官三年中,魏源曾上书两江总督陆建瀛,力主先启闸后开坝,得允,使里下河低田得保无虞。
    五是改革票盐,筹资修堤。道光三十年(1850年),魏源奉命改任淮北海州分司盐运运判。他鉴于当时南课短缺,主张运北盐以协南课,请裁浮费、减官价、杜私贩,进行票盐改革,致使官盐价低于私盐价,销路大畅,收入大增,及筹银20余万生息,为高宝、运河两堤岁修之用。解决了高宝、运河岁修资费这一大难题,两堤得以修筑加固。
    魏源的治水方略,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里下河抗御淮河洪水的能力,减轻了里下河的灾情,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里下河的水患。对此他曾感慨:上游分泄淮水归江之策,下游筑堤束水归海之策,均属劳费难成,殆同画饼,以全局形势通筹亦多致疑难,难以操劵。可见要从根本上治理兴化水灾,必须统筹兼顾,对黄河、淮河、运河等各大水系全面兼治。对当时的魏源来说,虽有经世之策,却无力回天。政危则百事殆,国衰则河政废,这是历史局限性所决定的,不过,他的治水构想却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。
    新中国成立之后,毛主席发出了“一定要把淮河治好”的号召,中央人民政府也制定了“蓄泄兼筹,以达根治之目的”和豫、皖、苏“三省共保,三省一齐动手”的治淮方针。江苏省认真组织实施了里运河堤防和洪泽湖大堤的加固,兴建了三河闸,开辟了苏北灌溉总渠等淮河入江入海水道工程,使里下河洪水从根本上得到了控制。魏源的治水构想和他的治水实践与兴化的历史一起,也永远地留在了兴化人民的心中。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13331038562 传真:13331038562 邮箱:94190795#qq.com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