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历史 > 兴化“金东门”

兴化“金东门”

关键词:兴化“金东门”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兴化“金东门”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www.xinghua.gov.cn
  • 感谢 jsxinghua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434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黄梅时节,烟雨迷蒙中的兴化东门别具一番风韵情致。逝去的历史如一帧帧剪影,遥远却又那样真切。   
    承接着上官河的浩淼水势,东门泊的充盈和沧浪津的丰满曾滋润着这一带大小河流沟汊。明清以来,米市河南北粮行店铺鳞次栉比,大小凡百余家。两岸河工齐整,俱以糯米汁掺和石灰抹缝砌就。依驳岸,从河床下升起千百根杉木柱,高出地坪二尺许,上置横杆,河揽船,可坐憩。条石水码头星散河沿。两岸人行道上,瓦卷敞棚,绵延里许,免却劳力雨淋日晒之虞。可以想见这条河流昔日的繁忙,橹声欸乃,舟楫相触,船夫们日日在这河上辛劳,拔篙于水深,抹凌于朔日,迟缓却坚韧地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穿梭于人生长河,这是一种磨蚀生命的大执著,看似蹉跎岁月,其实是布衣人生充实丰满的极至。
    米市河上,昔日由西而东,横跨着塔桥、中桥、合和桥、磨子桥及丰乐桥等诸多砖石桥梁。桥永远是河流的五线谱上弹跳着的绝美音符。如果把东门的小巷比作一阙阙宋人长短句,那一座座玲珑精致,各领风标的桥梁笃定是隽雅的词眼。
    米市河斗折而北,进入古鱼市口;稍东南拐,又入菜市。明清两季,东门市井繁华,直似《清明上河图》。以乔万宝银楼为翘楚的珠宝业;以恒吉为魁甲的绸缎、棉布业;以乾源、恒隆当典为龙头的当铺、钱庄;以杨万顺、仁昌、同昌为枢轴的南北货业;以鹤山堂、上池斋为拔筹的药材业;以九如斋、稻香村为马首的糕点业以及刨烟、茶业、陶瓷业……五行八作,蔚为大观。当是时,市声嘈嘈,招牌栉比,春秋佳日,集人如织。据云,末代状元南通张謇曾来此沿街点评牌匾书艺,视一蓖子店题为第一,题云:“发光可鉴”。细询之下,方知为郑燮手迹。是否确凿,已无从稽考,但这些小得飘忽的动人传说却弥久愈香。   
   而今,物事嬗变,沧海桑田:小桥流水渺然,寂寂竹巷无语,文峰古塔灰飞,才子花洲烟灭……絮絮梅雨中的郑板桥故居显得那样的涩重;砖残瓦砾的空阔中,昔日的郑家大堂屋孑然于沥沥雨帘里,成为深邃历史长河中的一盏显目的桅灯。
   走遍泰州四市两区,唯有能找到历史感觉的城市恐怕只有兴化了。虽然城市建得不是很规整,比起其它县区,老城区多少有点破败的感觉,近年来,南风渐进水乡,城市也开始洋化和欧化,经常也听到有象“县丞署”被拆的不和谐的声音了、但在东门偌大的地方还有一块保存完整的历史街区,尚能让人勾起往日的记忆,实在令人欣慰。
  近年来,到兴化的机会比较多,闲暇时,总喜欢往那些老街巷钻,但是总也没有什么目标,当地人总说没有什么好看的,自己总感觉有点遗憾。不至于兴化象靖江、泰兴一样都除旧迎新了吧?
  偶然一天,在报纸上看到“阅读‘金东门’”一文,遂想保不定这里有什么看头吧!
  其实东门也不远,但是平时就是没有进去过,因为金东门外已经初建了那些仿古一条街了,所以当时认为里面肯定没有什么古迹了。
  带着那篇文章,我离开了住地。
  从府前街进去,走到小关帝庙巷,刘熙载的故居掩落在逼厌的居民搂后,一座不太的庭院,显得那么的局促和无奈,全无了文人的雅气。刘熙载(1813--1881) 清文学家。字伯简,号融斋,晚号寤崖子,江苏兴化人 。道光进士,官至左春坊左中允、广东学政。后主讲上海龙门书院多年。撰有《艺概》。也能诗词,所著有《昨非集》。除了门前的牌子告诉路人这里的真实外,那座大门终年关闭着,以致我从不曾进去瞻仰过,只能一次又一次的站在路边怅惘,朝拜这位大师。故居坐北朝南,南北两进。故居内陈列刘熙载石刻遗像,反映其生平业绩的漆制的组画,“性静情逸”匾额,清式家具及刘氏遗物,当代名家手迹,学术研究资料等等,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  郑板桥纪念馆与刘熙载故居一街之隔,是一座徽派建筑,白墙黛瓦,1983年11月为纪念清代书画家、文学家郑板桥而建立修建。内仿扬州园林,修园造景,别致素雅。
    纪念馆南有四牌楼。牌楼与牌坊属于纪念性的建筑物,一般为四柱三门式或双柱单门式。历史上,兴化多状元高官,牌楼曾不下百座,唯四牌楼为四柱四门的亭阁式。全国仅存此一座。
    四牌楼最初建于明嘉靖万历年间,距今四百多年了。明代称为“四攒坊”。里面陈列着宋至民国初年兴化籍名人孝子、名宦良臣所获得的匾额共47块,供乡人瞻仰与学习。这些匾额大都由当时的统治者亲书或颁发,传承至今,当属不易。“文革”中,楼毁匾散。仅存“东海贤人”、“极品封君”、“烈孝格天”、“两朝尽忠”等五快牌匾。现柱子仍在小南门外的河沿下。1990年,兴化县政府复建此搂。
    搂中所列47块匾额,除一块为旧匾,6块仿制,其余40块均为启功、沙孟海。赵朴初等40位当代书法家所书。
    四牌楼现与郑板桥纪念馆混为一体了。
  纪念馆南有四牌楼。牌楼与牌坊属于纪念性的建筑物,一般为四柱三门式或双柱单门式。历史上,兴化多状元高官,牌楼曾不下百座,唯四牌楼为四柱四门的亭阁式。全国仅存此一座。
  四牌楼最初建于明嘉靖万历年间,距今四百多年了。明代称为“四攒坊”。里面陈列着宋至民国初年兴化籍名人孝子、名宦良臣所获得的匾额共47块,供乡人瞻仰与学习。这些匾额大都由当时的统治者亲书或颁发,传承至今,当属不易。“文革”中,楼毁匾散。仅存“东海贤人”、“极品封君”、“烈孝格天”、“两朝尽忠”等五快牌匾。现柱子仍在小南门外的河沿下。1990年,兴化县政府复建此搂。
  搂中所列47块匾额,除一块为旧匾,6块仿制,其余40块均为启功、沙孟海。赵朴初等40位当代书法家所书。
  四牌楼现与郑板桥纪念馆混为一体了。
  过李园,入八字桥老街,立即被街上浓烈的古老气息所渲染,时空彷佛一下子倒退到若干年前,呼吸也一下子凝固了。街两边满是记忆中的两层木搂。走在青石板的街上,看着各式传统的手工艺,那种悠闲和熟悉的亲切一下子让我们回到了记忆的过去。
  老街上有一座仙乐居,据介绍是个文物了,但是没有人知道更具体的情况。猜测应该是佛教场所,属于居士林一类的吧。仙乐居现在关闭着。
  出老街,过长安路,路东的人行道上铺着一些条石。这就是原来的老八字桥旧址了,条石即是桥面的石头。八字桥,建于明代万历年间,原名登瀛桥、中和桥,后因整座桥型酷似“八”字而改名。整座桥由条型青石板铺砌而成,据说八字桥融桥、楼、亭、坊为一体。桥即其自身,楼为几家大商铺楼房紧排其上,亭为明朝知县陈宇在楼上所建的凌霄亭,坊为旌表李春芳之女而加建的节孝坊。另称,八字桥是桥里庙、庙里桥。说八字桥腹部有座小庙,庙内有砖刻佛像及桥形图。可惜在修建长安路时,桥被拆毁了,如今仅剩石板横卧长安道上,成为一座卧路古桥。
  过八字桥广场,折向东,即可见东岳庙了。东岳庙地处牌楼东路,占地面积650多平方米,距今已有600年历史,是兴化市唯一保存完好的道教场所,1986年10月被兴化县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    东岳庙产权属于兴化市政府,自1958年以来,一直归兴化市文化馆使用。在使用过程中兴化市文化馆不断筹集资金修缮,东岳庙一直保持着原有风貌,房屋结构完善,无损毁,受到省文物专家肯定。
  东岳庙建于明朝永历年间。东岳庙,为兴化城中保护最为完好的明代高层建筑。传说明代状元宰相李春芳,其母想去京城望望皇宫是何等模样,无奈路途遥远,实难成行。李相国极孝,便下令在家乡建一宫殿,其造型、构造皆似皇宫,只是缩了些尺寸。如此,其母无需长途跋涉,在家门口便能见到皇宫,且能久居。宫殿建成,李相国算是尽了孝道。然,天有不测风云。政敌有本奏至皇上,言李春芳谋反,说皇宫都已建好,言之凿凿。在这生死攸关之际,李相国不愧为状元出身,灵机一动,下令将宫殿更名为东岳庙,突击塑起佛像,住进僧侣。朝廷派人来时,眼前已是香火不断,游人如织。此后,东岳庙便成了兴化人求神拜佛、算命打卦、消愁解闷之所在,有“上海大世界”、“南京夫子庙”之雅称。
  史载东岳庙中旧有名木古桧,状若虬龙。过去城内人家添丁三朝,总要到树前焚祝祷告......
  顺着东岳庙的围墙,穿过一段蜿蜒曲折的逼厌的小巷之后,便来到为风雨侵蚀得潮湿的断墙颓垣。这就是兴化仅存的两段城墙之一,也是苏北地区唯一仅存的古城墙了。《清·梁志》载:“宋宝庆元年,知县陈垓筑周六里一百五十七步,惟土城。元末圮。明洪武五年,守御千户郭德、蔡德、刘人杰以砖更建,高一丈八尺,内外环水为濠。”延至嘉靖年间,为抗倭复增至二丈八尺,辟四门楼,东门为启元门,楼称观海楼。如今这段城墙长不过百米,高数米,原为仓库的后墙,现在仓库已经搬迁了。
  谁能怀疑,肃穆的古城墙是楚水文化最具魅力的基座,浓韵的吴楚文明为这道厚重的墙体箍拱,于此栖落久矣。
  沿着城墙根再回到东大街,路已拓宽,街北尚保存着完好的明清建筑和古老的生意。街南则是新建的仿古建筑,稍感突兀了。
  过去兴化城内的东大街可算是最为繁华的大街,虽不能以车水马龙喻之,但人气是全城最旺的了。每逢庙会,或是初一月半可正是个人来人往。里面各个地摊上有耍猴子的,有玩杂技的,小把戏,变摩术的,看西洋景儿的,还有卖各种小吃的,有热山芋,老蓬凌,紫罗卜,五香螺螺,薄荷糖,炒豆子,花生之类,还有那肩背着货挑儿,上面插挂着各式各样小玩意儿。真是个看到人尽散去,才够个味儿。年复一年,不知在那一年这样的景致从此就没有了。
  沿东大街东行不远,即可见百年老店“上池斋”药店了。上池斋是一爿可与历史悠久的北京“同仁堂”、杭州“胡庆余堂”、苏州“雷允上”、上海“童涵春堂”等老字号中药店相媲美,被兴化及周边地区誉为“四堂一斋”(四堂为鹤山堂、中和堂、复春堂、大生堂)的佼佼者,为江苏省文文物保护单位。
    上池斋建于清康熙年间,距今近300年。为扬州名医方石川所建。根据《史记扁鹊传》中“饮是上池之水,三十日当知物矣”的典故,定名为“上池斋”。
    药店坐南朝北,前后两进,砖木结构,仿石库门形制。前进上下两层,下为店堂,上为药材仓库,并设作中医史料展览馆和中药博物馆;后进是平房,为制药作坊。底层前厅开设药铺,开展经营。2002年,该店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。2005年10月,兴化市有关部门制定大修方案,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,恢复了原有风貌。
  从上池斋入巷,便是久负盛名的东门外大街了。说是大街,其实就是老巷了。相比八字桥老街,这里更多了许多的昔日繁华和市侩了。狭窄的老街上,店铺林立,行人摩肩接踵、熙熙攘攘,售卖声不绝于耳,好一副活生生的“清明上河图”。两边的建筑与八字桥老街不同,品子型的马头墙不断的出现在天际线上,彷佛又让人回到了上个世纪的“金东门”的繁盛了。这里就是“金东门”的核心地带,旧时因为这里特殊的地理位置,水运发达,多水码头,逐渐形成了兴化最重要的商贸中心。明清以来,这里逐渐成为粮食、蔬菜、瓜果、鱼虾等农副产品的集散地,商业。手工业、金融、文化、医药等百业兴盛。如米市河成为粮食的集散地;大尖前河和后河地段成为蔬菜、瓜果的集散地;小尖附近的河边是鱼虾的集散地,米市河南,大小尖河边遍布各中小型商店和小手工业户;从东门大码头经“状元坊”向西至“东岳庙”一段老字号的各类商店甚多,诸如:恒如、恒记酱园、朱复茂布店、胡裕泰布店、万宝胜银楼、兴昌南货店、百年老药店“上池斋”、九如斋茶食店、朱同兴绸缎店、鹤山堂药店、同昌南货店等各类老字号和钱庄。同时东门的书画文学名人颇多,如郑板桥、李祥等,名医如赵海仙、魏荫堂等。当时的兴化东门地段可谓“小桥流水古迹多,商贸兴隆人气旺”,无愧于“金东门”之称了。
    物事人非,斗转星移。现在的东门外,河填桥毁,已无水乡之貌,但传统商业仍在,东门地区风格独特的明清建筑仍有较高的保存和观赏价值。
    出二铺巷,复回东门外大街,但见街边伫立着两根粗硕的石柱,若非专仿,恐难发现。这两根微带赭红色的石柱就是建于明嘉靖26年的李春芳状元牌坊。李春芳、高谷和吴珄并称为兴化三相国。当年李春芳李春芳厚积薄发、一举夺魁,以鼎甲第一成丁未科状元。经6次升迁,于嘉靖四十四年(1565年)为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拜相。到隆庆二年(1568年),58岁的李春芳继徐阶升任首辅,“累加少师兼太子太师,进吏部尚书,改中极殿”。由状元而宰相,今四牌楼所悬”状元宰相“即记此事牌坊为过街两柱单门歇山顶石坊,解放后,因牌坊横梁影响过往货物的通行,遂拆去横梁,仅剩两根石柱了。李春芳有故居载状元巷北,已毁。元老府巷另有一处,仅剩明建清修的厅屋两进,曾为我国最早的女新闻记者刘韵琴的居室。刘为刘熙载嫡孙女及李氏后裔孙媳,留学日本。
    家舒巷在大街的南侧,是一条幽深的小巷。在两边高大的马头墙的映衬下,越发显得逼厌。巷子铺着青石板,在午后阳光的照耀下,格外的古朴。鞋声叮咚的在巷子里回想,颇使人真切的感受到那种时空的错换,曾经灰飞烟灭的往事,彷佛在眼前清晰起来。家舒巷的出名是因为那座显赫的赵海仙洋楼了。
    家舒巷的由来是明代舒氏所居之处而得名。明代舒楚以贡生优选,出按四川。四牌楼所悬“台藩衍贵”之匾即记此人。舒氏原居城南舒家巷,后于东门外建舒府,遂名家舒巷已别城南的舒家巷。
    赵海仙洋楼位于家舒巷的东侧,是一座中西合壁的高大园林建筑,主楼是一座仿罗马式样的三层楼房,共28间。所以家舒巷又称为洋楼巷。相传,光绪年间一扬州盐商和一江都木商为报救命之恩,聘宁波匠人设计建筑的。洋楼又称“盂园”,为赵姓三代名医赵术堂、赵普春和赵履鳌(字海仙)的问诊施药场所。经历200多年的风风雨雨,我见到这座著名的搂时,已经是满目疮痍了,雕梁画栋,破败不堪。令人煞是唏嘘,从辉煌到凋敝不多200多年,人世间还有什么可以值得争夺的呢?一切还不都是过眼云烟。
    穿过昔年的上下六间候诊室甬道,便见高大的花墙,洞门上额“盂园”。园门上的盂园两字已模糊看不清了。
    站在院子里已经感受到洋楼的气魄了。入园是一片阔大的天井,天井正中曾掘有荷池,周以龙、狮假山,其形如“盂”。如今人去园空,当年的天井已经没有了荷花池和假山了。但是可以想见那肯定是非常精致的了。
    天井的正北面是一座3层的仿罗马式样中西合壁的楼房,门窗全是木头制作,柱子上全是精美的木雕。十二根整木柱由一楼至三楼,自下而上,一贯到顶。如今,这些门窗及柱子虽然凋敝褪色了,但是站在前面,依然可以感受到它的气派、精美以及它当年的奢华了。洋楼共有28间房间,室内嵌有壁炉。
    池畔方厅及一溜七间客厅犹存。
    与赵海仙洋楼隔巷相望的是鹤山堂,是一座徽派风格的院落。庭院深邃阔大,占了家舒巷西侧的大半个巷子。鹤山堂也是兴化赫赫有名的名医诊所了。魏氏一门为名医,有声于世。其第二代魏荫塘(字数森,1866-1932)与赵海仙为同龄人。开始只是在沙沟行医,成名后即回兴化,在家舒巷建鹤山堂悬匾“世传魏荫塘方脉"。魏荫塘之子魏羲焱(字绍塘),得父亲真传,于1929年在”鹤山堂“创办了前店后坊得“鹤山堂药店”。当年,赵海仙洋楼建成后,许多名医都曾仿建,成为当时兴化得时尚。鹤山堂也曾仿建,但是因为工艺不精,没有建成就拆了,只剩下两层。前后四进,分东西两院,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。
   从外墙看,鹤山堂得规模应该是很大的,而且保存的非常完好。那高大的马头墙和高大的门楣上的砖雕显示了一种富有和严谨。
   我去的那天,正好12号的主人在家,征得她得同意,我走进了鹤山堂。这是整个鹤山堂其中得一部分。12号得建筑里住了3户人家,总体来说,建筑还很完整,损坏不大,基本保持着原来得面貌。
    一进门,是一座不大的天井,对着门的是一座高大得照壁,镶嵌着方砖,照壁下方有一座香龛。院子其余三面都是阁子搂。
   天井的右侧有仪门,仪门内有院子,左右各有一间厢房。
   古丰乐桥之北,与赵海仙洋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处徽式构建,又在青砖黛瓦的民居间一枝独逸。这是清朝实业家杨万顺的私宅,高墙危楼,冷冷森森,将内庭严严裹定。这群精美的房舍有数百间,占跨了几条巷道,院内有无数的小花园和古井。多少遗老耆宿,世代栖居于斯,如陈年老酿中泡着的一粒粒枸杞。然而我见到他的第一眼,竟然是那样的破败杂乱,以至于我不敢相信,这就是名卓一时的一代名医的大宅,所以也没有拍摄一点照片,非常遗憾。
    但看这高墙森壁,我们就足可以想象杨宅先前的宏大和气派了。如今,虽经风雨浸淫,依然保存完整,没有一点歪斜。
    金东门地区以繁华的东门外大街为轴从南向北分布着许多的小巷子,被称为“辐辏"。如今这些街巷依然存在着,那些曾经繁盛过的名字依然存在着。同时,这里还保留着许多传统的手工作坊。
    东门地区有许多以行业为名的巷子,如菜市巷、鱼市巷、珠蕊巷、染坊巷和竹巷等。竹巷仍在,是一条曲尺状的巷子,南边的巷子因建板桥街被拆,仅剩半条巷了。过去这里市兴化竹器行业最集中的地方,有20多家竹行,制作篮子,米篓,鱼篓等竹器。竹巷拐弯处仍保留着一座“竹业公所”,也就是竹业祖师庙。公所为一座二层小楼,与普通建筑无疑。门楣上有“竹业公所”门额。
    染坊巷又名辐辏巷。